第2455期:《哈工大报》

哈工大将实景大思政课开进“地面空间站”


   期次:第2455期   作者:商艳凯   查看:116   


实景大思政课现场实景大思政课现场(辛然  辛然 摄)

本报讯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感受哈工大打造的国之重器,太震撼了!”“没想到在地面上就可以模拟太空环境开展实验,希望将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于中国空间站。”“这堂实景大思政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收获满满!”……5月29日,由本硕博学生和青年教师代表组成的哈工大思政实践团走进被称为“地面空间站”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实景大思政课。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由哈工大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历时18年建设完成,于今年2月27日通过验收。实践团先后走进空间综合环境模拟系统、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模拟系统、空间磁环境模拟系统等科研现场,通过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的精彩讲授,在聆听国之重器打造背后故事的同时,感悟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我们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创新的主动权、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授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闫金红教授以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切入,带领师生回顾了我国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发展壮大的历史,通过生动的事例阐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与师生围绕“如何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展开讨论。

为何要建设“地面空间站”?“地面空间站”运行以来创造了哪些国际和国内“首次”?……在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监控大厅,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以“把空间站建在地球上”为题,带领师生全面了解“地面空间站”建设过程和未来规划。

粒子加速器如何跑出航天“加速度”?综合系统如何再现宇宙“瞬息万变”?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模拟外太空在地面如何再现?如何建设顶尖“零磁空间”?刘剑利、闫继宏、聂秋月、潘东华等4位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结合自身经历,通过图片、动画演示和实地参观,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相关原理和知识,讲述了各系统建设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勉励不同专业的青年学子利用好相关平台开展前沿性研究、产出更多创新成果助力强国建设。

在服务强国建设中,哈工大青年如何挺膺担当?参加此次实景大思政课的3位青年学子代表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学习感悟、科研经历和未来规划。

空间机械臂团队成员、机电学院博士生李京说,通过这次沉浸式大思政课的学习,更加深刻感受到作为科研工作者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毕业后,自己将留校继续开展压电机器人研究,为打造新的国之重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哈工大人的力量。

创业学生代表、电气学院博士生周洋说,从事科研工作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作为哈工大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只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在大有可为的时代作出一番大作为。

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成员、航天学院博士生邹锐说,参与小卫星研制的过程也是个人全面成长的过程,在不断地攻坚克难中感悟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激励着他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希望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以身边的科学家为榜样,筑牢报国志向,锤炼过硬本领,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实景大思政课最后,闫金红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