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2期:《哈工大报》

“长八”总设计师校友在哈工大的那些事


   期次:第2452期   作者:李双余 由培远   查看:0   



2024年3月20日,哈工大“天都二号”探月卫星搭乘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长八”首次执行探月轨道发射任务,而“长八”的总设计师就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哈工大校友宋征宇。

他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个人等多项荣誉,参与完成了从神舟一号至神舟十一号的发射——

逐梦入航天

“让一个飞行器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自由翱翔太空,是相当有挑战性的事情。”宋征宇最初燃起探索浩渺星空、征服寰宇的兴趣是源于“挑战”,而哈工大让他将兴趣发展成一生的事业。

宋征宇在哈工大学习生活正值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正赶上‘下海经商’的浪潮,我的家乡在南方,经济比较活跃,周围也有人说‘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但我来到学校发现,原来在东北还有这样一群人,坚持从事航天相关的科研,为祖国航天事业培养人才,我感受到学校为航天事业所作的贡献,这对我是一种无形的感召。”

筑梦哈工大

宋征宇对学校的航天特色感触很深,具体到每一堂课。“哈工大的课不同于普通的通识类基础研究课程,而是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自动化这门课,有航天背景,重视应用,很多知识都是老师在航天项目中提炼的,让我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挑战性,我被这些特色课程和航天氛围深深吸引。”

“教过我的老师水平都非常高,有些老师学术理论特别强,有些老师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解决工程‘卡脖子’能力一流。”宋征宇说。段广仁老师的线性系统理论课让他记忆犹新。“我印象中段老师特别潇洒,从黑板这头讲到那头,基本上讲完了也写满了、下课了,板书、内容、时间,一切都拿捏得刚刚好,用现在的说法,段老师的课堂是非常‘高大上’的。”

无冰雪,不工大,滑冰课是哈工大的特色课,宋征宇也少不了要接受冰场上的历练。“学校特别重视体育,每个学生都要去上滑冰课,要通过考试,只可惜我最后滑得也不是太好。”他笑着说。

宋征宇在学校的生活是火热的。“那时主楼会放电影,买一个冒热气的烤红薯,和同学在一起看什么电影都很开心。我住的研究生宿舍(学生四公寓)功能相当齐全,能满足自习、饮食等诸多需求。”

箭锋指苍穹

星河路虽远,我有中国箭。

1995年,宋征宇走向工作岗位,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他参加工作以来参与研制的第一款火箭。他和团队系统地开展了可靠性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大幅减少了火箭的单故障点数目。大到系统方案,小到元器件选择,他都严格把关,充分论证,谨慎选择。正是这种“规格严格”,让CZ-2F成为一款没有败绩的火箭。

在担任“神一”到“神十一”任务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期间,宋征宇攻克多项技术难题,解决了长征火箭控制系统高可靠性设计和冗余有效性测试验证等关键技术,运用于神舟飞船的历次发射,其可靠性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7年,宋征宇又担负起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的重任,系统集成、自主诊断、在线规划、无人值守、重复使用……,这些航天运输领域的前沿技术成了他和团队新的研究目标。

“我身边有很多哈工大人,他们身上的特质就是能够较长时间钻研一项技术,这也许就是哈工大校训的体现。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校训。”每个哈工大人对校训都有自己的理解,宋征宇对校训有独到的领悟。“我对‘功夫到家’的理解就是,我们要提供一个从头到尾、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只看其中一段。我们不能等别人把理论提出来后只做做验证性实验,也不能光提出概念,遇到实际问题却解决不了。”

2022年2月27日,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再次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为航天强国建设增添了新动能。

“绝对不轻言放弃。”宋征宇坚定地说,成一事,贵在久久为功,他用30多年的航天工作,演绎出了自己的“功夫到家”。

邀君共问天

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国际宇航联合会(IAF)载人飞行委员会委员……在众多的荣誉和称号中,宋征宇最喜欢“总设计师”这个称谓。“这个岗位更加全面,要有足够强的掌控全局的能力,要熟知多个领域和专业的知识。”

说起对哈工大在校学弟学妹们的寄语,宋征宇建议,“不必急于成为综合型人才,必须先深耕自己的领域,再在实践和工作中积累经验,在项目中接触其他专业,逐渐做到触类旁通。”

纵观中国航天发展,是科技的进步与跨越,也是大国的崛起与强盛,宋征宇对自己、对航天事业有更高的期待。“我们中国航天要加大技术迭代的力度,要有发展自己航天技术的自信。”对于中国航天,他看到了更远更广阔的前景。

发展新技术的成就感、发射成功后面对新挑战的兴奋感、从事航天事业的荣誉感,宋征宇用这“三感”描述了自己作为一名航天人的幸福来源。